打機治弱視

【明報專訊】8 歲以後都有得醫 新療法 打機治弱視(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)
打機竟可逆轉弱視?

一直以來,治療弱視,遮眼訓練是最有效的方法,但必須把握八歲前接受訓練,過後「無得醫」。然而,國際的最新研究卻完全逆轉了弱視的治療歷史:原來只要訓練得當,成人弱視也「有得救」,因為弱視眼的視力,僅是沉睡了而非「死亡」。而創新的「離眼式觀看法」,配合特製的電子遊戲,療效遠高於遮眼法。
以往一直認為八歲是弱視治療的分水嶺,八歲又或成人階段才發現弱視,治療成效近乎是零。⋯⋯
2014年,加拿大麥基爾大學、滑鐵盧大學及新西蘭奧克蘭大學,聯合進行了一項先導研究,引證了新的「離眼式觀看法」,有助治療成人弱視,改善患者的視力、立體感。自2015年開始,團隊推行更大型的國際臨牀實驗,進一步探討新療法的成效,香港理工大學是亞洲區唯一參與其中的院校。
「弱視,即是其中一隻眼的視力,經過眼鏡、手術等各種方法矯正後,仍然不正常地低落;相比另一隻眼睛,視力出現較大的落差。」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教授林小燕指出,傳統一向強調,拯救弱視必須把握八歲前。「因為良好的視力,有賴雙眼接收清晰影像,刺激腦部視覺中心區。而視覺中心區,大約在八歲左右成熟,小朋友一旦弱視,未能接收清晰影像,導致視覺中心未能正常發展,便可造成永久弱視。」
弱視人士,除了兩眼視力出現落差,立體感同樣欠佳。「立體感,有賴兩眼協調,左右眼同時觀看同一物件,才能呈現物件的立體感。弱視時,兩眼欠缺溝通,等同於只用單眼,難以建立立體感。」欠缺立體感,便會難以準確判斷遠近。「例如,試圖拿起桌面的杯時,容易錯估和自己的距離,伸手摸了幾次,仍然拿不到杯子。」林小燕解釋。
以往治療弱視,除了有年齡的限制,治療也有所不足。「弱視的成因,包括雙眼度數偏差過大、斜視等,當兩眼接收的影像不協調,好眼清晰,弱眼模糊,大腦便會抑制弱眼的信號,放棄從弱眼接收影像,最終造成弱視。治療弱視,最廣為應用的是遮眼法,即是以工具把患者的好眼蓋住,強迫使用、訓練弱眼。」
比傳統遮眼法更強調雙眼合作
然而遮眼法仍然有局限。「不少研究指出,遮眼可影響患者,尤其是小朋友的心理、社交,對於成人而言,療效更是極微。此外,無論日常生活,又或立體感的建立,其實很講求雙眼協調,遮眼法卻難以促進兩眼溝通,到了重新開眼時,強勢的好眼,又會再次『打壓』弱眼,對立體感的改善也不大。視力方面,不少人進步到一定程度便停止。」
近年,醫療方法終於出現了重大的突破。「眼睛有神經線連接至大腦,猶如一條電話線。以往認為,這條電話線必須在八歲前打通,不然這條電話線將失蹤,未能建立的視力,猶如永久『死亡』;最近不少研究卻指,這條電話線只是荒廢了,視力、信號只是被抑制,絕非死亡,只要訓練適當,便可再次『叫醒』視力。最新的理論是,從小朋友到六七十歲的成人,仍可改善弱視問題!」林小燕說。
離眼式觀看法,是嶄新治療方法,對小朋友和成人均有療效。「所謂『離眼式』,即是指左右眼睛,分別觀看不同光暗對比度的影像,藉此改善好眼『大蝦細』的情况,逆轉兩眼的強弱關係,令到弱眼有能力和好眼溝通。」在訓練時,好的眼睛要觀看光暗對比度較低的影像,形成較弱的信號;弱的眼睛則觀看光暗對比度較高的影像,形成較強的信號。這樣,當弱眼的較強信號傳送至大腦時,大腦不再輕易抑制弱眼,變相增加了弱眼的參與。「訓練時,有些影像需要兩眼同時觀看,促進兩眼充分合作。」
先導研究 九成人視力改善
目前,研究團隊仍在研究如何結合「打機」,進行離眼式訓練。「將離眼式訓練糅合於電子遊戲之中,包括大家玩開的方塊遊戲,試圖令訓練變得輕鬆、有趣一點。但必須強調,所謂『打機』,絕非坊間任何一個遊戲也可,必須是結合了治療的遊戲。」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副顧問眼科視光師彭志剛提醒。
彭志剛解釋,參與者所玩的方塊遊戲,結合了不同的光暗對比度。「遊戲時,左右眼會看到不同光暗對比度的方塊,過程中,也必須佩戴紅綠色眼鏡,有助雙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信號。然而,方塊的光暗對比度,並非一成不變。當患者玩到一定階段,成功過關後,便提高好眼影像的對比度,這樣弱眼必須更加努力,才能追上好眼。」透過特製的遊戲,希望弱眼不再受到好眼的抑制。
離眼式治療,對成人的療效到底如何?「2014年的先導研究,邀請了14名弱視人士,年齡為15至50歲,接受了10至30小時的『打機』訓練後,14名參與者中,13名也有顯著改善。弱眼接受訓練後,可以看到視力表下一行細字,而視覺立體感的改善則更明顯。」然而,目前仍需做更大型的研究,進一步引證治療成效。「研究團隊正於香港、加拿大、新西蘭、澳洲等地,邀請弱視人士參與研究。參加者連續六周在家玩觸控電子遊戲,每日『打機』一小時,包括特製的方塊遊戲等,定期觀察檢查。」

打機治弱視 - 香港護眼